评论 | 冰雪灾害面前,除了暖心事我们还需要什么?
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大范围降雪目前已经接近尾声,但由暴雪引发灾害并没有完全结束。风雪面前,有些城市应对得当,有些城市则显得有些慌乱,一场风雪,充分暴露出一些城市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的短板。
上海以及南京等地在降雪之后,这样一道特殊的风景席卷了朋友圈。
无论是上海还是南京,之所以是这样一番井井有条的面貌,背后是有序的应对和扫雪人的辛勤付出——彻夜奋战、扫雪除冰的武警官兵,环卫、路政、公安交警、物业……
有的城市却“慌了神”……
1月26日至27日,大雪降临武汉。这场暴雪的到来似乎让武汉有些“措手不及”,有地铁站出站口顶棚被压塌,多条城市主干道快速路临时封闭,还有挤爆的公交车、起步价翻倍的出租车……
△强降雪导致武汉范湖地铁站A出口顶棚发生坍塌,未造成人员伤亡。
△27日,武汉解放大道香港路立交桥因冰雪封闭,途经车辆行驶缓慢。
△27日,武汉琴台往江汉一桥方向,由于道路结冰,交通出现严重拥堵,公交车辆排成长龙。
风雪面前,一些新闻却让我们感到了满满的暖意。
比如在武汉,武汉交警曹勇和同事在江汉一桥配合城管融雪除冰,推出一台又一台被困车辆。他们中途摔了一跤又一跤,但爬起来接着推,丝毫没有怨言。
这样的暖人事迹还有很多。不仅发生在像上海南京这样的城市,也发生在像武汉这样的城市。在风雪面前,我们当然需要感人事迹温暖人心,这反映出人心的温度。但同时,个体的温暖足以应对冰雪等灾害性天气吗?
央视评论
伴随着近些年全球气候变暖,极端天气来袭愈加频繁,怎样应对不期而遇的极端天气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。近期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大范围降雪天气,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城市在管理水平和应对能力上的真功夫,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城市的短板和不足。当然,各个城市之间应对冰雪灾害的反应能力存在差距,其背后的原因有很多,各地气温和降雪量也未必一样。但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,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。
△27日,武汉,降雪持续 ,路面及车辆积满雪。
在我国南方,一些城市多年都不曾降雪,更别说暴雪。这些城市在应对大范围冰雪天气的能力方面尚有不足,这有可以理解的客观性因素。但众所周知,几年不下雪不等于一直不会下雪,灾害天气往往有偶发性,灾害的应急处置需要“功夫在平时”--有完备的应急预案和真刀实枪的历练。一旦大雪来临,如何做好灾害预警,怎样统筹各个部门的职能,哪些区域和人群需重点关注,如何有效引导社情舆情,都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和部署。假若缺乏平时的操练,要想周密完备地应对灾情根本不可能。人们常说“灾情就是命令”,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硬道理,没有任何条件可讲。客观条件虽然给城市管理者带来了难度,但这不该是理由。
更重要的是,尽管大雪天气并非年年出现,但在一些城市中,类似的极端天气隔几年就会袭来一次。比如武汉,2017年夏天就出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。而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给我们的启示似乎就在昨天,我们不能用“小概率事件”一笔带过,更不能成为城市系统性安排不足、机制化应对不力的借口。
事实上,无论是夏季的汛情、不期而遇的城市暴雨、还是冬天的冰雪严寒天气……每次灾害往往都会戳中城市的痛点,暴露出城市管理的某些短板。一些城市在补齐短板中不断提升城市的管理水平,这让人感到欣慰。但还有不少城市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,在极端天气应对方面还有诸多需要加强的方面,而这些都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。
感人的事迹总是在寒冬中温暖人心,这值得点赞。但仅仅靠个体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,没有系统性的安排和机制化应对,其温度显然还不足以应对暴风雪。而感人事迹温暖人心的背后,恰恰暴露了我们在某些方面的制度性保障能力不足,机制性应对灾害仍存差距。比方说在武汉,如果能够及时将马路上的积雪清扫干净,交警摔跤推车的事情估计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大幅下降,甚至没有。事实上,一场针对冰雪灾害的战斗,我们不仅仅需要感人的事迹和职业的奉献,更需要周密部署和精心指挥,更需要用制度温暖人心。只有制度的温暖和人心的温暖结合在一起,才能真正体现一个城市的温度和管理的高度。缺少其中一个,都会显得不足。
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,“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”,这同样包括制度性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水平。只有我们的城市应急体系更完备,统筹保障更有力,应对指挥更迅疾,才能在应对极端天气时有条不紊,举重若轻。
文丨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王健
更多新闻
监制/杨继红 主编/王兴栋
编辑/吕小品
©央视新闻